• <fieldset id="ggg0g"><menu id="ggg0g"></menu></fieldset>
  • <strike id="ggg0g"></strike>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政策法規

      關于印發東營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通知
      文章來源:本站   作者:管理員  發布日期:2021/2/28 15:09:48  點擊:4865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單位:
      《東營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已經市八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東營市人民政府
                                                                       2021年2月28日
      (此件公開發布)
      東營市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宏觀環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緊緊圍繞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定位,聚力推進“四項重點工作”“九個三年行動計劃”和“十大改革攻堅”,全市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運行率先恢復、穩步向好,高質量發展厚積成勢,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交出了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答卷,實現“十三五”圓滿收官。
      (一)經濟快速回穩向好,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在全省率先實行疫情處置、經濟社會發展兩條線作戰。一手抓疫情防控,堅持“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依托市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和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實行重點場所全覆蓋管控和重點人群閉環管理,6100多個社區網格分別組建“1+N”社會隨訪聯合小組,市縣疾控中心全部建成生物安全二級實驗室,實現應檢盡檢,保障實現了市域“零疫情”。一手抓經濟運行,陸續出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穩就業、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市縣鄉組建341支服務隊,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復工復產,推動“六穩”工作、“六保”任務落地落實;加大金融動能轉換力度,扭轉貸款負增長不利局面,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81.6億元;落實“3+1”經濟運行調度機制,建立重要經濟指標監測報告和月度推演制度,下沉縣區、市屬開發區開展指導服務,市縣合力解決具體問題,推動經濟向上向好發展。全年生產總值增長3.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7%,增速分別好于全省0.2個、5.3個、1.3個和1.2個百分點。
      (二)重點項目支撐有力,內需潛力逐步釋放。一是項目攻堅成效顯著。建立重點項目領導包靠、“3+N”重點項目會商、重大項目滾動督查、“要素跟著項目走”等機制,組織春、秋季項目集中開工,跟進開展兩個“百日攻堅”,35個省重點建設項目、19個省補短板項目和170個市重點建設項目的投資完成率均超年度計劃10%以上。深入開展“雙招雙引”,全年新簽約項目323個,在建招商項目386個,到位資金610.3億元。深研細用中央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政策,131個項目獲批專項債額度129.7億元,全市獲抗疫特別國債、特殊轉移支付以及其他直達資金14億元。二是基礎設施加快突破。黃大鐵路試運營,東營港疏港鐵路投用,廣饒西互通立交建成通車,東津黃河大橋、勝利黃河大橋維修改造開工建設,東營港10萬噸級航道完成導堤工程主體,4個10萬噸級深水泊位開工,小清河復航工程主航道疏浚全部完工,東營勝利機場改造提升工程扎實推進,在全省唯一成功申報國家級首批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三是市場消費快速回補。組織發放2600萬元電子消費券,實現商超、餐飲、住宿行業全覆蓋,拉動消費1.3億元。組織開展“金秋美食•購物•扶貧消費促進月”系列活動,鼓勵流通企業開展打折讓利等促銷活動,涉及實體門店和線上商戶280余個,推動消費市場持續回暖。
      (三)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高質量發展成效顯現。一是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圍繞構建“5+2+2”產業體系,聚合發展核心要素,加快改造提升傳統動能,培育壯大新動能。石化產業,PX項目一期建成投產,二期和下游PTA項目接續建設,振華石化丙烷脫氫及環氧丙烷項目開工,東營港經濟開發區被認定為國家綠色工業園區。橡膠產業,實施“名牌輪胎、東營制造”行動,提升產業集中度、品牌影響力。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產業,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加快推進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鋁纖維、功能陶瓷材料等重點園區建設,全年新材料、生物醫藥產值同比分別增長26.5%、46%。文化旅游產業,實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墾利區創建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黃河口生態旅游區創建為國家5A級景區,“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旅游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二是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實施創新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國瓷公司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高端石化、生物技術與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獲批進入省級行列,全市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發展到32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721件,10家企業被認定為省瞪羚企業,57家企業入選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三是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實施生態環保和“四減四增”三年行動計劃,扎實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和11個重點環境問題整治,統籌抓好水環境、空氣異味、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和秋冬大氣污染治理,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提高到68.6%,省控以上河流水質保持穩定達標。加快建設能源節約型城市,能耗雙控和煤炭壓減圓滿完成省定任務。
      (四)重大戰略穩步推進,發展優勢逐步蓄積。精心編制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及9個專項規劃,論證推出一批生態修復、環境保護、重大基礎設施和高端產業項目,盯緊靠上對接爭取,58項“東營元素”在國家綱要中得以體現。積極融入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與濟南市簽署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制定一體化發展實施意見,28項重點任務順利推進。實施鄉村振興三年行動計劃,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總產134.8萬噸,畜產品供應充足穩定,群眾“菜籃子”產品得到有效保障;7個市級鄉村振興特色示范片區建設扎實推進,2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3個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創建成效明顯;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衛生廁所覆蓋率達到94%,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建成120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實施海洋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黃河口大閘蟹品牌價值達到26億元,康華海洋牧場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威飛海洋首臺國產水下生產設備交付中海油海試。
      (五)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激發。一是“十大改革攻堅”縱深推進。63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年度計劃。持續推進流程再造,市與縣區、市屬開發區實現“同權審批”,企業開辦實現1個工作日內辦結,在全省率先推出“政府免單服務”,全市各類市場主體達到28.5萬戶,同比增長17%。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具有東營特色的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實體化市域社會治理體系加快構建。組建市鐵路港航發展中心、市口岸和物流發展中心,調整優化市化專辦工作職責,整合設立市危化品道路運輸安全管理服務中心,有效解決了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畝產效益”評價改革實現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覆蓋,“標準地”試點順利推進。全面完成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事業單位改革試點全面啟動。二是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在全省率先完成省級以上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任務,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管轄面積、內設機構和人員總數大幅壓減,組建國有開發公司、專業運營公司和專業招商公司,全面推行KPI考核和績效薪酬,發展活力明顯增強。出臺支持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營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東營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突破百億元。獲批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成東營區龍工場跨境電商產業園、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跨境貿易產業創新服務示范園、東營綜合保稅區光谷產業園,跨境電商進出口實現歷史性突破。成功舉辦第十三屆中國(東營)國際石油石化裝備與技術展覽會、第十一屆中國(廣饒)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舉辦2020年出口商品線上“云展會”2場。創新推動外資招引,參加兩次全省線上集中簽約。全年實現進出口1344.3億元,其中出口455.3億元,增長33%;實際利用外資4.4億美元,增長82.5%。
      (六)民生福祉持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脫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果,貧困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3%和5.2%。就業物價總體平穩,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2.6%。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790元、590元,城鄉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基本生活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1029元、768元。城市面貌持續改善,濕地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中心城兩河(廣利河、溢洪河)及內水系環境綜合治理、東三路生態濕地及東八路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提升工程完工,東營河河道全線貫通;20個城市功能提升項目進展順利,190個老舊小區改造全部完成;天鵝湖蓄滯洪、小清河流域防洪綜合治理等277項重點水務工程基本完工。油地校融合發展實現重大突破,勝利學院成功轉設為省屬公辦普通本科高校,確定建設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院,62所油田幼兒園順利移交地方,普通中小學實現油地融合招生。新建、改擴建中小學28所、幼兒園12所,新增學位1.69萬個。完成中小學大班額和40所配套幼兒園整治任務。東營職業學院入選國家“雙高計劃”,勝利職業學院新校建設順利推進,全市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掛牌成立。衛生健康、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市傳染病醫院、市中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建設加快推進,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衛生鄉鎮、國家衛生縣城全覆蓋;全民健身中心改造完成,成功舉辦首屆中國東營•黃河鐵人三項冠軍賽。扎實推進平安東營建設,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信訪積案攻堅化解專項整治,創建成為省級安全發展示范城市、省食品安全市、省醫養結合示范先行市,全國禁毒示范城市順利通過國家驗收。
      二、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走勢分析和主要預期目標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分析面臨的形勢,國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沖擊影響向長期、深層次傳導,各類衍生風險不斷顯現,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并存,需求側和供給側改革任務艱巨。我市穩定經濟增長、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壓力依然較大,財政收支矛盾較為突出,金融生態修復要求迫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推動高質量發展需凝神聚力、奮力攻堅。
      同時,經濟全球化根本方向沒有改變。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宏觀政策將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歐投資協定的簽署,將進一步提升我國世界貿易地位,夯實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和條件。我省各種有利因素正在加速集聚,疊加形成了發展“黃金期”,一系列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陸續出臺、集中發力。我市“夯基壘臺”基礎性工作厚積成勢,發展“穩”的基礎更加牢固,“進”的勢頭更加強勁、“好”的態勢更加凸顯。一是戰略機遇良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我市前期謀劃列入國家規劃綱要的58項“東營元素”加快落地,將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作為銜接環渤海地區與黃河流域的重要節點城市、省會經濟圈的工業大市和重要沿海港口城市,我市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處于有利位置,在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融入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省會經濟圈一體化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二是產業基礎夯實。石化產業“一區、一片、多點”布局更加明確,轉型升級、集群發展的路徑更加清晰,一批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接續實施;新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產值連續兩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有望延續良好發展勢頭;新一輪高水平技術改造和“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深入推進,16個項目入選省第二批“現代優勢產業集群+人工智能”試點示范,2家企業入選國家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工業裝備水平、生產能力、智慧化程度顯著提升。高質量編制完成現代物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一總部、四園區、兩中心”核心層物流節點網絡加快建設,現代物流發展進入快車道。三是項目帶動強勁。論證實施2021年市縣重點建設項目1004個,年度計劃投資1066.4億元,比2020年多79.6億元。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政策總體穩定,我市儲備申報項目281個、債券需求576.5億元。積極發揮市縣項目謀劃儲備工作專班作用,建立完善基礎項目、三年滾動項目、年度重點項目和申報項目“四個項目庫”,謀劃儲備“四個一批”項目1277個、總投資6316億元,形成梯次儲備、接續實施良好局面。四是創新引領提升。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一產業一平臺一基金一團隊”創新格局基本形成,東營高新區列入國家高新區培養名單,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山東省高端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平臺加快建設,黃河三角洲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順利推進,石油大學科教資源布局和油地科技人才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32家,區域創新能力正在發生質的提升,企業創新主體作用不斷增強,有效引領高質量發展。五是立體交通初顯。高水平編制完成全市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策劃實施重點項目216個,推動構建“公鐵海河空管”多式聯運格局,前瞻布局的一批鐵路、高速公路、港口、機場、管道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全面推進,互聯互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體系初步構建,將極大提升東營在區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六是承載能力提升。以規劃引領提升城市品質,明確“一主一副一次三組團、多地區中心”和“中心城+衛星城鎮”城市空間布局,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城市更新、新片區規劃,著力抓好無內澇城市和濕地城市建設,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提升,產城融合持續推進。
      綜合以上因素,2021年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進出口總額、吸收外商直接投資穩定增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任務目標。
      三、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
      (一)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一是科學精準防控疫情。健全完善疫情防控集中指揮和聯防聯控機制,發揮網格化服務管理體系作用,加強境外和疫情重點地區來人摸排管控,強化醫療機構院感防控和發熱患者閉環管理,加強農村、企業、校園、城鄉結合部防控,組織好進口冷鏈食品和非冷鏈集裝箱、大型長途貨運車輛檢測消殺,嚴防疫情輸入擴散。強化應急準備工作,推進新冠肺炎疫苗應急接種,加強核酸檢測能力建設,強化集中隔離場所儲備管理,提升疫情應急處置能力。二是加強經濟運行調度監測。充分發揮市委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作用,落實“3+1”經濟運行調度機制,實行重要指標實時監測,針對薄弱環節,研究謀劃務實舉措,集中破解難點堵點問題。加強形勢分析研判,實時跟蹤國際形勢特別是疫情走勢變化,全面評估對經濟運行的影響,科學把握經濟態勢走勢,聚焦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及時出臺應對措施。三是主動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全面落實國家、省出臺的惠企政策,及時評估和修訂完善我市出臺的各項政策措施,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和精度。優化東營市惠企政策服務平臺,推廣東營“掌上通”等服務企業小程序,發揮好政府解決企業難題直通車平臺、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機制和民企服務隊作用,“一企一策”幫助協調解決問題。出臺優秀企業家、新銳企業家表彰獎勵辦法,營造企業家成長的良好環境。四是加快金融生態修復。用好省金融支持東營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推進重點企業債務風險出清,確保年內銀行機構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深化銀企互信合作,出臺支持銀行機構健康發展意見,完善銀企互信企業名單動態管理等制度,發揮好網絡融資服務平臺作用,開展邀請省級行長走進東營、市級行長走進百企活動,推動銀企高效對接。加強上市后備資源挖掘培育,力爭年內新增上市企業5家。依法精準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行為。
      (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是做優做強制造業。全面推行“鏈長制”,精準補鏈延鏈強鏈,促進產業鏈現代化,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提高核心競爭力。石化產業,加快推進PX上下游配套、利華益有機化工新材料基地、中國化工山東化工原料基地等重點項目建設,構建鏈條強韌、價值高端、競爭力強的特色產業集群。橡膠輪胎產業,突出整合提升、品牌建設,深化與國內外大企業集團的合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品牌影響力。石油裝備產業,重點推進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等項目,促進海洋油氣裝備等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高端大型成套產品研發創新。有色金屬產業,實施高性能電子銅箔等項目,加快向上下游關聯、橫向間支撐的產業集群發展。新材料產業,重點建設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鋁纖維等產業園,推進實施功能高分子材料、碳基新材料、石墨烯改性新材料、芳綸纖維等項目,加快膨脹產業規模。生物醫藥產業,堅持孵化和引進并重,加快培育生物化工、制藥化工產業,重點實施新羥生產線、培南類高端醫藥中間體等項目。航空航天產業,深化與中國商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山東機場集團的戰略合作,推進勝利機場與空港產業園一體化布局、融合發展,積極發展航空關聯制造業和航空配套服務業,加快推進PET芯材、高性能航空導線、航天復合產業園等項目,抓好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培育發展海工裝備和海洋生物醫藥產業,重點推進海洋石油鉆井智能設備產業化、海洋水下生產系統等項目。二是深入推進制造業數字化。發揮3億元技改資金引導作用,大力推動智能化改造,推進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示范園區、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等建設,打造一批行業級、企業級、園區級互聯網平臺,推動產業升級和數字賦能。三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堅持創新優先,完善科技創新體系,營造區域創新生態。加快推進東營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黃三角農高區建設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研發轉化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爭取獲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堅持“一產業一平臺一基金一團隊”,建好用好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東營)、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山東省高端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籌建國家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加快東營科教園區建設,充分發揮石油大學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用,推動更多勝利油田科研機構入駐園區。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繼續支持高成長型企業發展。全面落實“才聚東營”若干措施,配套完善人才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回歸計劃,加快組建東營人才發展集團,大力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大學生人才、高技能人才。深化油地校人才資源融合發展,合作共建創新創業平臺,吸引更多勝利油田、石油大學高層次人才到地方創業、轉化科技成果。
      (三)擴投資促消費。一是持續加強項目建設。圍繞“竣工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的要求,發揮好“2+2”攻堅、“3+N”重點項目會商、審批攻堅、滾動督查等機制和市重點工作指揮平臺的作用,實施“要素跟著項目走”,優化資源配置,全力推進市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快落地、快開工、快見效;常態化做好政府專項債項目的謀劃、篩選、儲備和爭取工作,全力抓開工、抓進度,確保專項債工作和債券撥付率、資金支出率繼續走在全省前列;突出高質量,持續加強項目謀劃和可行性研究,推動項目梯次推進、滾動接續。二是深挖消費需求潛力。加快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提升文化旅游、醫養健康、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現代物流方面,實施魯北鐵路、東營港、中心城區、廣饒4個物流園項目,大力培育引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物流企業。文化旅游方面,重點實施白鸛湖自然體驗區、北汊河海上旅游航線、文旅小鎮、廣利河旅游提升等項目,抓好天鵝湖文旅項目招商,豐富“醉美”旅游線路,做好“旅游+”文章,提升“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旅游品牌內涵和影響力。促消費方面,制定完善促進消費升級的政策措施,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推動大宗消費回流,開展新一輪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幫扶旅游、文體娛樂等行業企穩回升,促進住房消費健康發展;大力培育新一代消費熱點,推動線上線下消費有機融合,繁榮發展電商經濟、夜間經濟等新興消費模式;加強實體消費載體建設,優化核心商圈、重點街區、城鄉社區商業網點布局,深入開展“放心消費在東營”創建活動,營造放心舒心的消費環境。
      (四)加快城市和基礎設施建設。一是穩步提升城市品質。高水平建設金湖銀河片區,全面完成北二路改造和東營河水環境治理,完成10條配套道路建設;暢通城市交通,實施廬山路南延、府前大街改造等6條主干路建設工程,貫通濰河路、煙臺路等8條城市斷頭路,配套完善21條城市支路;實施城市居住社區建設補短板行動,抓好70個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創建60個“綠色社區”、10個“完整社區”,合理增設林蔭活動場所、休閑健身設施,鼓勵支持既有住宅加裝電梯,實施中心城區“西熱東送”工程,提升城市品質。推進城市生態修復,持續開展雨污混排大排查,加大雨污分流改造力度;實施好華山路濕地等工程,提升濕地水質涵養、生態修復功能;優化城市綠地布局,深入開展人行道凈化和自行車專用道建設,實施汾河路等道路綠化完善工程,因地制宜增加口袋公園。提升城市安全韌性,繼續實施黃河三角洲供水保障工程,提高區域供水保障能力;深入推進無內澇城市建設,實施12個積水點、11個易積水社區整治和2條水系貫通工程,提高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完善市政配套,實施老舊小區供水設施、市天然氣管道環網、東城供熱設施提升改造等工程。加強精細化、智慧化管理,實施道路暢通工程,提升城市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啟動建設城市智慧停車平臺系統,中心城新增5個公共停車場。繼續推進拆違拆臨和臟亂差整治,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積極推進建設省級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二是加快突破重大基礎設施。堅持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統基礎設施完善提升“雙優先”。制定加快推進新基建的實施意見,培育“智慧+”典型應用場景,謀劃儲備一批新基建項目。加快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年內實現5G網絡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重點產業集聚區連續覆蓋。加快建設充電樁,年內實現鎮街駐地以上全覆蓋。開工建設京滬高鐵輔助通道天津至淮坊段、濟濱聯絡線、東營港疏港鐵路一突堤專用線、德龍煙鐵路與張東鐵路東南聯絡線和東營西站,加快推進淄東城際鐵路規劃建設。推動東營港4個10萬噸級泊位完成主體,開工建設環抱港池內航道、10萬噸級液體集裝箱碼頭、2個25萬噸級單點系泊原油進口泊位及配套工程,積極推進廣利港海河聯運工程前期工作。實施東津、勝利2座黃河大橋建設改造,加快濟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建設,開工東青高速公路改擴建工程,積極推進濱東濰沿海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中國商飛東營試飛基地、航空器再交付中心配套項目建設,完成東營勝利機場提升改造項目停機坪建設。組織實施油氣管網規劃,開工建設東營港—廣饒原油管道,年底前完成河口區—東營港輸油管道主體工程。統籌推進電網規劃建設。
      (五)提升生態建設水平。一是加強污染防治。落實“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134個水氣土(固廢)治理項目。深入開展空氣異味源排查整治和揮發性有機物、揚塵治理,加快淘汰老舊柴油貨車。嚴格落實河長制、湖長制、灣長制,針對8條國控河流實行流域系統治理,推進18處污水處理廠建設和提標改造升級,建設東城南污水處理廠濕地等4處凈水功能人工濕地,省級化工產業園區實現工業污水集中處理。建立危險廢物標準化管理體系,重點推進津源環保固廢處置中心等9個重點項目。加快建設智慧環保二期工程,全面提升環境監管能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建設沿黃生態長廊,全面推行林長制,筑牢綠水青山底色。二是強化海洋生態保護治理。開展“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海洋生物資源養護恢復等工程,提升海洋生態環境質量。三是推動低碳循環發展。深入推進能源節約型城市建設。編制我市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大力壓減煤炭消費,全面淘汰替代35蒸噸以下燃煤鍋爐,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能耗雙控和煤炭壓減任務。編制新能源發展規劃,科學布局、合理開發太陽能、風能、氫能、地熱、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推動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水資源超載治理。加大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力度,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制定綠色建筑發展規劃,推廣裝配式建筑,推動公共機構節能,實現新建居住建筑節能75%、公共建筑節能72.5%。
      (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一是著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深化流程再造,突出“一窗辦理、一次辦好、一網通辦”,加快推動市縣鄉村“一個平臺、一張網”“四級聯動”,實現高頻事項掌上辦、簡單事項自助辦、便民事項就近辦、復雜事項視頻辦,年內實現72項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依托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推進企業開辦注銷、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用水用電用氣、不動產登記等審批服務精簡提速。深入實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建設市一體化指揮平臺,規范提升市域治理運行管理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建成“三級平臺、五級應用”運行系統,推進互融共通、系統集成,建立完善管控運行機制,打造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東營樣本”。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提升綜合發展水平。深化國企改革,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加快組建東營黃河三角洲軍馬場實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加快“標準地”改革,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等5個領域國家級試點。加快推進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改革。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拓展“信易貸”應用,建立輕罰清單、免罰清單動態調整機制。深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科學編制實施土地征收成片開發方案。二是加快推進外貿轉型。立足橡膠輪胎、化工、石油裝備等優勢產業,建設特色產業外貿轉型升級基地,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和品牌影響力。抓住國家支持原油進口、鼓勵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產品出口等政策機遇,提升原油等大宗商品存儲及流通能力,推動外貿優進優出,促進外貿穩定增長。大力發展跨境電商,加快建設國家級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復制推廣5項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加大外資外貿項目引進力度,突破保稅維修、研發業態創新業務,深入推進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推動綜合保稅區提檔升級。用好自由貿易區平臺,圍繞RCEP的簽訂,安排“服務秘書”,指導企業與國際貿易投資規則接軌,利用自貿協定創造經濟合作項目。三是強化對外合資合作。加快東營國際招商產業園建設,打造專業園區載體。高質量精準化專業化開展“雙招雙引”,盯緊世界500強、國內外綜合實力突出的旗艦型企業、細分領域隱形冠軍企業、高科技領域獨角獸企業,聚力引進一批大企業好項目。
      (七)深入實施重大戰略。一是高標準落實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施規劃及專項規劃。制定生態保護治理、重大基礎設施、高端產業發展等重大事項、重點項目年度實施計劃,逐項推進落實。加快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進一步完善功能分區,細化管控要求,創新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嚴格落實提高濕地生態質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任務。發揮黃河入海口城市優勢,搭建交流平臺,加強與沿黃流域各市在生態環保、基礎設施、文化旅游、產業轉型等領域的合作。爭取舉辦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發展大會暨入海口(國際)城市伙伴組織成立大會,舉辦世界500強走進黃河口等活動,深化經貿往來和友好合作,擴大東營對外影響力。推進創建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區。二是著力推進鄉村振興。嚴格保護耕地,建設高標準農田41.4萬畝,加強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全力穩定糧食生產。全面完成生豬穩產保供任務。積極發展設施農業、高效節水農業、現代種業、農產品精深加工、農業智能裝備、大健康及功能性食品等現代高效農業,重點推進黃河口灘羊產業園、雪龍食品產業一體化等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支持墾利區與市現代農業示范區聯合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支持黃三角農高區加快推進省生物技術與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制定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方案,推動打造一批市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和示范點。有序推進美麗宜居鄉村規劃編制,創建15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30個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啟動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化農村“廁所革命”,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新建改造“四好農村路”61.4公里,推進農村垃圾分類處理,全面完成上級確定的農村黑臭水體整治年度任務,持續改善提升村容村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落實土地“三權分置”,促進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健全完善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八)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一是大力促進就業創業。深入實施“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就選東營”等專項活動,推廣退役軍人“就業直通車”“創業實訓營”模式,促進高校畢業生、農民工、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創業。出臺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政策,大力推進多樣化的自主就業、分時就業發展。扎實做好農民工工資保障工作。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升基本養老、工傷、失業等保險待遇水平。完善社會救助體系,落實低保、特困供養標準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九類困難群眾救助保障標準再提高10%。深入開展雙擁共建,提升退役軍人管理服務水平。積極發展老齡、殘疾人、紅十字、慈善和社會福利事業。三是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出臺新一輪教育設施布局規劃,實施第四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6所、幼兒園15所,進一步擴增優質學位。積極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普通高中特色多樣化發展。推動山東石油化工學院按照新的體制招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院掛牌并招生。支持東營職業學院、市技師學院、勝利職業學院建設發展,推動東營科技職業學院建設本科職業院校。四是加快健康東營建設。出臺衛生健康事業布局規劃,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建成投用市傳染病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市婦幼保健中心綜合樓,完成市中醫院一期工程主體,開工建設市榮軍醫院,推進縣區醫療衛生機構提標升級,建設109處中醫藥特色村衛生室,完善15分鐘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圈。關注“一老一小”,建設綜合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4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29處,改造提升鄉鎮敬老院6處,推進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和適老化改造,新建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置率達到100%,農村幸福院規范化運營率達到90%以上,落實優化老年人優待政策,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普惠托育機構。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五是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深化文明城市創建,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發揮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引領作用,開展文化惠民活動。繼續辦好國際馬拉松、公路自行車、鐵人三項等重大賽事,爭創國家級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六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市。啟動實施“八五”普法規劃,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實行政府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嚴格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七是全力保障公共安全。實施飲用水質提標工程,提高城鄉居民飲用水水質標準。深化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成果,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全覆蓋無縫隙監管。加強信訪工作,妥善防控化解各類不穩定因素。扎實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抓好17個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整治集中攻堅。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高應急處置和減災救災能力。建立完善掃黑除惡常態化機制,嚴厲打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和新型網絡犯罪活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八是進一步做好人口計生、婦女兒童、綜合治稅、人民防空、職業病防治、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氣象、檔案、禁毒、消防、海防、防震等工作。集中力量辦好確定的年度民生實事。

       

       
      [上一篇]:市工業產品檢驗與計量檢定中心服務我市全員核酸檢測
      [下一篇]:關于印發東營市2021年優化營商環境創新突破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第35|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高清|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97|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97精品一区二区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有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 91原创国产精品|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66|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国产乱人伦偷精品视频不卡| 国产精品丝袜久久久久久不卡| CAOPORM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中文精品99久久国产 |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 欧美+亚洲+精品+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无码专区二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不卡|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伊人久久综合精品无码AV专区 |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日韩AV毛片精品久久久| 久久精品99无色码中文字幕|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午夜|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