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抓住用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機遇,緊扣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目標定位,統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圍繞市委六屆九次全會和經濟工作會議部署,突出“三個堅決”的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方向,以“四項重點工作”“九個三年行動計劃”“九大改革攻堅”為抓手,全力推進“十強”產業和四大支撐體系建設,拉強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精品旅游等長板產業,補齊現代金融服務業、文化創意、高端裝備等短板產業,提質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化工、現代高效農業、現代海洋等產業,不斷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塑造產業發展新優勢,推動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2021年,力爭實現“十強”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3%以上,同比增速達到7%以上(其中五大新興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9%以上),全市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更加強勁,為到2022年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五年取得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一)突破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21.31億元,比2020年增加2.94億元,同比增速16%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和網絡技術建設。推進基于互聯網協議IPv6技術骨干網和接入網改造,構建完善高速、移動、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統籌規劃政務數據資源和社會數據資源,完善基礎信息資源和重要領域信息資源建設,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加快5G網絡規模部署,實現5G網絡縣級以上城區全覆蓋、重點產業集聚區連續覆蓋。落實“寬帶中國”和“寬帶鄉村”戰略,推進固定寬帶網絡升級和超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應用。二是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和智能制造工程,支持企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裝備,建設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培育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圍繞產業需求,積極發展工業機器人設計及控制系統、高端傳感器、末端執行器等核心部件以及高檔數控機床、復合加工中心等產品。三是開展大數據及云計算產業生態培育工程。深入推進“數據賦能”專項行動,深化黃河三角洲大數據港、光谷未來城等一批高性能產業建設,發展數據采集、存儲、挖掘、交易、應用、安全等大數據和云計算企業,開展彈性計算、應用軟件、開發平臺等研發和服務。四是構建特色軟件體系。結合產業體系發展,在基礎支撐軟件、面向新一代信息網絡的高端軟件、工業軟件及服務、信息安全軟件、大型行業軟件、數據處理與服務等領域加大研發力度,構建特色軟件體系,支撐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9個,計劃總投資32.7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1.95億元。 (二)鞏固升級高端裝備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27.05億元,比2020年增加2.46億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堅方向。聚焦做強石油石化裝備、軌道交通裝備、汽車及零部件以及電力航空裝備,推動高端裝備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務化提升。一是做強石油石化裝備,在鞏固發展采油裝備制造規模的基礎上,依托威飛海洋、祺龍股份等骨干企業,不斷提升產品性能、拓寬產品市場,推動更多產品“由陸向海”,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海洋石油裝備集聚區。圍繞油氣高端煉化產業,積極布局發展陸上石化裝備制造,打造高端智能石油石化裝備制造基地和油服企業總部基地。二是大力發展軌道交通裝備,依托波鴻軌道交通、兆源機電,研發高附加值車輪、高端電磁線,打造百億元級軌道交通產業基地。三是圍繞整車生產、剎車片、剎車盤、鋁鎂合金車輪、鋼制車輪、齒輪、新能源汽車等7大類推動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升級壯大。四是著力突破風電設備,依托山東中車電機研發生產定子和大型直驅電機總裝,建設風電裝備產業園。五是聚力發展航空裝備,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東營研究院,加快航空導航與飛行校驗測試基地等項目建設。深化與中國商飛公司合作,加快東營5G試飛基地建設。加快研發航空新材料,加速開發航空產業配套產品。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16個,計劃總投資55.5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5.51億元。 (三)壯大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91.24億元,比2020年增加15.21億元,同比增速20%以上。 2.攻堅方向。新能源產業,一是編制出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加快推進河口、刁口、東營東部(北部)大型新能源示范基地建設,大力發展綠色能源體系;二是積極配合推動中遠海海上風電綜合開發,穩步發展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的農林生物質熱電項目,合理推動水熱型地熱供暖和地熱能多元化利用;三是加快河口、利津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和光伏產業集群發展。新材料產業,突出高端功能陶瓷材料、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化工新材料、銅基新材料五條產業鏈方向,加快建設稀土催化材料、氧化鋁纖維等新材料產業園,提升產業聚集度。一是依托國瓷公司等企業,積極發展新型功能陶瓷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和高端催化材料產業鏈,培育汽車用電子材料、5G用微波材料等領域陶瓷材料產品和氧化鋁催化劑載體、蜂窩陶瓷等高端催化材料產品,鞏固電子陶瓷材料產業優勢;二是以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為核心,搭建催化材料研發、催化材料表征、催化材料中試、催化器匹配標定等四大研發平臺,打造由稀土催化技術研發、基礎材料生產到終端產品制造及應用的全產業鏈條;三是依托中芳特纖、東珩國纖、勝利新大新材料等骨干企業,籌建高性能纖維研究院,加快芳綸纖維、高性能氧化鋁纖維、碳纖維等復合材料產業鏈條構建,加大終端應用產品的研發生產力度,打造全國高性能纖維復合材料產業發展高地;四是依托利華益、諾爾生物、勝通光學膜等化工企業,積極發展高吸水性樹脂、特種工程塑料、功能性膜材料等下游高端化工新材料產品;五是充分發揮銅冶煉產能優勢,向下游延伸產業鏈,引導現有生產企業向銅精深加工領域發展,提升專業化協作和配套水平,建設集群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銅基新材料協同制造和協同創新鏈。 3.優選項目。新能源產業實施重大項目8個,計劃總投資146.04億元,年度計劃投資56.37億元。新材料產業實施重大項目18個,計劃總投資192.7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41.8億元。 (四)聚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853.66億元,比2020年增加63.23億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落實海洋強市三年行動部署,推動海洋產業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智慧化,實施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海洋石油鉆井及水下生產系統等智能裝備升級、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等項目,打造特色鮮明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二是做大做強蟹貝蝦參等主導優勢產業,培育壯大現代水產種業。推進黃河口大閘蟹精深加工項目,引導貝類養殖龍頭企業新上貝類凈化項目,開展文蛤、四角蛤蜊等品種的凈化及精深加工。主打“黃河口”金字招牌,推動傳統漁業養殖向品牌化、高端化發展。三是加快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支持康華海洋牧場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支持通和海洋牧場打造底播型海洋牧場示范區。四是加大對德仕能源、山東祺龍等5家海洋領域院士工作站創建海洋領域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進一步提升海洋裝備科技創新發展水平。加快推進與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共建黃河三角洲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院。五是加速海洋生物醫藥業培育破題發展,擴大甲殼素、殼寡糖等海洋生物制品生產規模,加強甲殼素類功能性食品及衍生品開發,盡快形成有效產能。推動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農高區、墾利省級農高區規劃建設海洋生物醫藥板塊。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7個,計劃總投資21.3億元,年度計劃投資7.43億元。 (五)快速培育醫養健康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92.82億元,比2020年增加8.44億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發揮精細化工、傳統醫藥產業優勢,加強藥物研發,加快培育生物化工、制藥化工產業,重點實施新羥生產線、培南類高端醫藥中間體等項目,加快形成規模優勢、集群效應。二是抓好醫療養老行業運行,統籌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業健康發展。加快市中醫院、市精神衛生中心、市傳染病醫院以及市婦幼保健服務中心綜合樓等重點項目建設。三是培育銀發經濟新業態,促進醫養與旅游、文體、家政、康復輔助等行業融合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四是推進縣區醫療衛生機構提標升級,建設109處中醫藥特色村衛生室,完善15分鐘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圈。改造6處鄉鎮敬老院,建設14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9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新建小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率達到100%。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26個,計劃總投資139.75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28億元。 三、優化提升傳統產業 (一)提質發展高端化工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188.54億元,比2020年增加13.97億元,同比增速8%以上。 2.攻堅方向。按照“一區、一片、多點”發展布局,加快建設綠色石化產業鏈群。以烯烴綜合利用、芳烴綜合利用兩大產業鏈為核心,以化工新材料和特種化學品為產業發展方向,大力發展綠色石化精深加工產業,深化產業鏈條接續發展,發展綠色高端產品。一是圍繞200萬噸/年PX項目,推進煉油—烯烴、芳烴—下游高端石化產業一體化發展;“上游”整合高端石化產業龍頭,配套建設乙烯及下游深加工項目,“下游”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實施精對苯二甲酸(PT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配套項目,重點發展化工新材料、高端專用化學品等嚴重依賴進口的石化產品,建設煉化一體化基地。二是推進中國化工、中國振華、中國能源等央企國企高端項目落地,積極探索發展前沿新材料。三是推動石化鹽化一體化發展,延伸發展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耗堿、耗氯等綠色精細化學產品,構建多元化、精細化、功能化新型氯堿化工體系。四是培育石油石化綜合物流和交易服務業,拓展工程咨詢、技術服務、展會等新業態。五是橡膠化工產業,突出整合提升、品牌建設,深化與國內外大企業集團的合資合作,推動產能向優勢企業集聚,集中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提高產業集中度。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25個,計劃總投資675.2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43億元。 (二)加快發展現代高效農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28.62億元,比2020年增加2.6億元,同比增速10%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現代高效農業(種植),穩定糧食生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突出設施蔬菜產業,推進實施農業生產“兩改”工程,即露天種植改設施栽培,老舊大棚改新棚。大力提升設施蔬菜信息化、智能化生產管理水平,配套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強品牌質量建設,大力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全面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二是現代高效林業,發展耐鹽堿花木研發、培育,推進花卉旅游深度融合,以“天下果倉”物流基地等項目建設為抓手,搭建集“供銷鏈”“科技鏈”“金融鏈”于一體,涵蓋種苗、鮮果、倉儲、冷鏈運輸、生鮮電商等多鏈條的“產業服務鏈”。三是現代高效畜牧業,重點做好良種奶牛、中新白羽肉鴨、白羽肉雞、勝利白豬等優良品種的擴繁增群,加快黃河口灘羊等在研品種的培育,打造一批種質資源核心技術自主創新企業,培育壯大畜牧種業核心競爭力,打造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示范市。四是現代高效水產(養殖),堅持用工業化理念發展現代漁業,建設現代漁業產業園區,培育壯大現代水產種業,突破水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產業發展瓶頸,推動傳統漁業養殖向品牌化、高端化邁進。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20個,計劃總投資33.5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18.44億元。 (三)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107.11億元,比2020年增加5.1億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培育壯大文化企業,從第四次經濟普查普查出的3159個文化法人單位中,梳理出個頭比較大、實力比較強的文化法人單位,引導其加快發展,不斷壯大,盡快成為“規上”文化企業,同時兌現東營市“四上”企業培育獎勵扶持措施。二是研究產業特點,改進招商方法,加大招商力度,大力宣傳我市在投資激勵、外資激勵、企業高管激勵、基金支持、社會化招商激勵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型文化創意項目落戶我市,爭取在文化產業核心領域實現招大商的突破。積極推薦并爭取中央和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重點項目的扶持。三是大力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聚焦文化旅游作為我市“5+2+2”產業體系的優勢產業,全力推進實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年度45個重點文化旅游項目快速推進、高質量推進,盡快見到實效。四是超前謀劃,積極籌備,認真組織我市特色文化產品生產企業參加中國國際文旅博覽會、中國(深圳)文博會、全國旅游發展大會,促進文化產品展示和交易,宣傳推介黃河口特色文化。同時,積極開展招商活動,宣傳我市的特色文化資源、優惠政策,吸引知名、大型文化創意企業來我市落戶,開展文化產業創作、創意、投資、生產等活動。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6個,計劃總投資53.1億元,年度計劃投資26.5億元。 (四)提速發展精品旅游產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加值達到71.12億元,比2020年增加3.39億元,同比增速5%以上。 2.攻堅方向。一是圍繞打響“黃河入海、我們回家”文化旅游品牌,制定發布《黃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規劃》,構建旅游產品、品牌、市場、保障等支撐體系,推動精品旅游產業提質增效。二是圍繞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深化黃河口生態旅游區設計,實施白鸛湖自然體驗區、北汊河海上旅游航線、文旅小鎮、廣利河旅游提升等項目,抓好天鵝湖文旅項目招商,豐富“醉美”旅游線路,開展“千里走黃河”等主題活動,做好“旅游+”文章,加快打造國家一線休閑度假城市。三是深入實施“旅游富民”三年行動計劃,開發垂釣、研學、夜間旅游等新業態,高水平舉辦2021年中國休閑度假大會、2021黃河口(東營)國際攝影大展、2021黃河口(東營)啤酒美食節、第十屆自駕游高端峰會等特色節事活動,結合東營草莓音樂節、黃河口(東營)國際馬拉松賽、公路自行車賽、鐵人三項賽、全國釣魚大賽、石油裝備展、橡膠輪胎展等重大節事、展會活動,打造“休閑東營生活季、縱情河海激情季、賽事會展盛宴季、樂享冬游賀年季”四季節事活動。四是對廣利河沿岸景觀帶科學規劃、整體提升,力爭達到4A級景區標準。開發智慧旅游,進一步加大線上線下融合力度,拓展精品旅游功能。 3.優選項目。實施重大項目17個,計劃總投資95.68億元,年度計劃投資33.53億元。 (五)修復壯大現代金融服務業。 1.發展目標。2021年產業增速由負轉正,增加值與2020年持平。 2.攻堅方向。一是制定實施金融生態建設工作方案,加快金融生態回歸。優化銀行業發展環境,落實好支持銀行業發展措施,促進銀行業健康發展,強化銀行融資主渠道作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二是加強金融組織體系建設,落實分類監管措施,推進地方金融組織規范完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開展金融服務產業鏈供應鏈提升活動,推動建立供應鏈金融公司,發展供應鏈票據業務,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三是用好省金融支持東營高質量發展工作協調機制,有序推進重點企業金融債務出清,確保年內銀行機構不良貸款額、不良貸款率持續下降。四是加大政策性保險業創新力度,拓寬保險市場,促進政策性保險提標、增品、擴面。五是深化銀企互信合作,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大項目培育力度。找準信貸切入點,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強化“資金跟著項目走”保障機制,引導銀行機構與重點項目精準對接。六是大力推進企業上市掛牌,研究制定上市計劃,加快上市進程,力爭年內5家企業上市。 四、攻堅措施 (一)提升產業集聚水平。 1.建設高質量產業載體。深化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管委會瘦身強體、開發區回歸本位。以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黃三角農高區及其他省級開發區為主體,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優勢輻射輸出,以“一區多園”模式帶動縣鄉產業園區發展,實現資源共享、配置優化。支持綜合實力強、產業特色明顯、發展質量較高的省級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重點支持東營高新區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整合提升鄉鎮產業園區,對不符合規劃布局、“小而散”“空殼”或未進入國家目錄的園區,積極穩妥進行清理、整合、撤銷。全面推行“標準地”改革,2021年省級以上開發區實現全覆蓋,其他功能園區達到60%以上。(責任單位:市商務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黃三角農高區、省級以上開發區) 2.培育壯大園區主導產業。深化園區功能定位和“十強”產業總體布局,進一步明晰園區發展主攻方向和主導產業。原則上一個園區主導產業不超過5個,其余為配套產業和延伸產業。綜合運用搬遷、置換、回購、重組等方式,對園區內不符合產業發展要求、低效用地、簡單加工制造等生產技術工藝落后、產品檔次低、發展前景小的企業實施搬遷,以騰出空間發展壯大園區主導產業。(責任單位:省級以上開發區) 3.深化延伸產業鏈條。圍繞園區集聚發展,堅持“一產業一平臺一基金一團隊”,明確15條產業鏈延鏈、補鏈重點,引導資金、人才持續投入制約產業鏈發展的薄弱環節和關鍵技術,實現重點突破。鼓勵企業主動尋求戰略合作、引入上下游合作伙伴,優化特色產業鏈發展生態系統,打造形成一批細分領域的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原則上每個工業園區要培育形成1-2個細分主導產業,并通過建鏈、強鏈,成功打造若干條領跑產業鏈。(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發展改革委,省級以上開發區) 4.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深入實施“優勢產業+人工智能”三年行動計劃,發揮好3億元技改資金引導作用,推動全市100家企業開展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發布一批“5G應用”場景和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加快工業互聯網發展,重點建設行業級、企業級、園區級平臺,打造工業互聯網示范城市。同步推動數字產業化,圍繞有基礎有條件的領域集中突破,加快培育高端軟件、電子信息制造、信息通訊等產業。(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省級以上開發區) (二)全力實施育大培強。 5.培育創新型領軍企業。突出龍頭企業頭雁作用,實施東營市創新五十強企業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企業采取聯合、并購、控股等方式,開展跨區域、跨行業兼并重組,在更大范圍內開展創新鏈和價值鏈產業布局,進一步增強龍頭企業實力。重點壯大勝利軟件、廣域科技、科瑞集團、勝利高原、中芳特纖、國瓷公司、新發藥業、天東制藥、亦度生物等具有行業特色和發展潛力的骨干企業,努力培育成為實力較強的創新型大企業集團。(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衛生健康委)。 6.扶持“小巨人”企業。實施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培育倍增計劃,2021年力爭新增高成長型企業30家以上。加快小微企業“雙升”戰略落實,積極推進“個轉企”“企升規”。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選擇一批專注于細分市場、技術或服務出色、主營業務突出、競爭力強的中小企業給予重點引導和扶持,構建充滿活力的中小企業群。(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 7.全力加強品牌創建。實施品牌培塑行動,重點推進石油化工、橡膠化工、石油裝備、新材料、現代高效農業等領域企業自主品牌建設,引導中小企業增強以質量和信譽為核心的品牌意識,推動企業向品牌塑造躍升。鼓勵科瑞集團、勝利高原、國瓷公司等企業提升品牌國際影響力,擴大國際市場占有率,成為國際知名品牌。鼓勵新大管業、九章膜、方圓集團、萬高電子、天東制藥、新發藥業等企業提升產品在細分領域的競爭力,發展成為具有產品特色、規模效應的行業品牌。積極開展“三品一標”認證、商標注冊和品牌創建,打響“生態黃河口、放心農產品”品牌。(責任單位:市市場監管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農業農村局) (三)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8.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農高區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技術創新中心、山東省鹽堿地農業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一流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高地、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現代農業技術輻射中心。加快東營科教園區建設,發揮石油大學東營科學技術研究院作用,推動更多勝利油田科研機構入駐園區。建好悅來湖科技人才聚集區,吸引一批高層次創新平臺和優質科技項目落地。建好用好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東營)、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山東省高端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霍尼韋爾UOP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石油化工學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全力招引大院大所,重點吸引國內外高等院校、國家級科研機構、世界500強企業等到東營設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和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支持縣區、市屬開發區布局符合區域產業發展方向的眾創空間、孵化器。2021年,新增2家市級以上創新創業共同體,新認定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3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 9.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實施“雛鷹”“瞪羚”“躍升”計劃,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2021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家以上。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選擇一批條件接近的企業入庫儲備,加大支持力度。實施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計劃,支持企業完善研發體系。2021年,全市建有規范化研發機構的企業占到全部規上工業企業總數的30%以上。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或上下游企業合作成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推動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大財政投入和稅收減免力度,強化“創新券”等普惠性政策支持。(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10.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以“才聚東營”為主題,聚焦“十強”產業需求,按照“頂尖人才+創新團隊+優質項目”模式面向全球開展人才延攬活動。實施金藍領聚才提升計劃,大力遴選20名左右的首席技師、10名左右的金牌工匠,精心打造“匠心東營”技能人才工作品牌。積極開展黃河口職業技能競賽,擇優授予“東營市技術能手”稱號,促進優秀技能人才脫穎而出。支持東營職業學院、市技師學院等院校發揮培養優勢,精準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定向培養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實施企業家培養“1121”工程,培養10名功勛企業家、100名優秀企業家、200名成長型企業家和1000名企業家后備軍,造就一支優秀企業家隊伍。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全面落實人才安居工程、“零門檻”落戶、醫療保健服務等政策。(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四)強化重大項目帶動。 11.創新項目落實機制。堅持“建設一批、儲備一批、謀劃一批”,優化全市重點產業項目庫建設。精準謀劃儲備專項債項目,充分做好前期工作,加大額度爭取力度,為項目投資提供有力支撐。發揮市重點工作指揮平臺作用,完善“3+N”重點項目會商機制、“1+N”例會制度,提高“2+2”攻堅、滾動督查等推進效率,壓實項目推進責任,打通項目快速落地、快速推進“綠色通道”。細化“要素跟著項目走”配套實施細則,強化要素和政策落地實效。加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工作力度,擠出更多土地用于重點項目建設。通過節能挖潛、競購省統籌指標和“十四五”分配指標等方式,破解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約束,滿足項目建設需求。開展“金融診療”助企行動,推動銀行機構對接重點企業和重點項目,引導增加信貸投放。發揮政府引導基金帶動作用,吸引省級基金和其他市外基金加大對我市產業項目的支持。對重點項目,聯合省、市、縣基金,有針對性的設立項目專項基金進行定投。(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行政審批局) 12.擴大招商引資規模。抓好“雙招雙引”三年行動計劃,聚焦重點產業、重點區域、重點企業,實施專業精準招商。實行“鏈長制”,聚力產業鏈招商。以相關市級領導為各產業招商組組長,各產業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為“鏈長”,各產業領軍企業負責人為“鏈長”牽頭企業。突出產業鏈缺失和高端兩大環節,實行點對點精準招商,每個產業招商組每年引進2個不低于1億元的項目。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拓展委托招商、中介招商、云招商等方式方法,推動市場化招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托一批國內外知名招商機構開展市場化合作。委托國內知名大數據公司建設東營招商云平臺,利用平臺數據庫,深入挖掘適合我市產業發展的目標企業及項目信息,精準篩選高匹配度招引企業,提高招引效率。篩選20家左右本地重點企業開展以商招商,通過招商干部和重點骨干企業之間開展雙向選派招商,引導企業拿出優質資產開展合作、參與混改。對接高校院所在我市設立研發基地,鼓勵市內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合作。(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 13.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推進簡政放權,突出“一窗受理、一次辦好、一網通辦”,全面優化政務服務。2021年6月底前,建成投用全市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系統,推動縣區公共資源交易分中心接入,實現交易平臺管理、運行和維護一體化;與國家交易平臺、省交易平臺、省在線審批監管平臺及市信用平臺等實現互聯互通。年底前,全面實現工程建設項目進場交易各環節的全流程電子化,消除電子招標投標與紙質招標投標并存的“雙軌制”現象,提升交易全流程電子化水平;全面實現“外網申報、視頻勘驗、內網審批、限時辦結、證照寄送”全流程、整鏈條“不見面”快速審批,提升審批效率。(責任單位:市行政審批局) 14.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監管。堅決落實“三去一降一補”“四減四增”要求,牢牢守住環保門檻,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管控要求。牢牢守住安全質量門檻,加強全過程安全和質量管理,打造安全工程、精品工程。(責任單位:市生態環境局、市應急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建管理局) (五)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15.加快產業綠色化改造。編制我市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大力推進能耗“雙控”和煤炭壓減。實施節能技改攻堅戰,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節能技改項目,全面推進高耗能行業節能技術改造。加快高效電機、配電變壓器等用能設備開發和推廣應用,全面提高產品技術、工藝裝備、能效環保水平。提高廢舊輪胎、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進產品回收再制造。深入實施綠色制造工程,推行產品綠色設計、綠色生產、綠色供應鏈、綠色管理,推薦認定一批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工業節能技術裝備、“能效之星”產品。加強農業標準化生產,強化質量安全監管,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市場監管局) 16.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積極開展工業企業“畝產效益”評價改革,實施分類管理,強化結果運用,推進落后產能企業退出市場。建立“標準地”制度,將固定資產投資強度、單位能耗標準、單位排放標準、畝均稅收等具體指標作為項目落地的重要參考條件,實行承諾制,從項目源頭上把住產能關。對連續兩年被評為單位能耗產出綜合效益Ⅲ、Ⅳ類的企業,依法依規加快推進改造提升或淘汰出清。(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 (六)健全政策統計體系。 17.按時發布監測報告。嚴格貫徹市政府《關于貫徹落實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監測報告制度的通知》要求,落實責任分工,按時出具我市各縣區、市屬開發區“十強”產業監測指標報告,增強監測指標時效性,發揮預警提醒作用,為開展各項工作提供有效指引。(責任單位:市統計局) 18.規范企業納統。針對省統計監測指標體系目錄,建立健全全市“十強”產業統計監測機制。對現有規上企業逐一進行摸底,加強監測,及時將符合條件的企業納入“十強”產業統計監測范圍。指導部分生產高端產品的企業,通過剝離方式,單獨成立獨立法人單位,納入“十強”產業統計體系。強化基層統計工作,與行業部門形成工作合力,努力挖掘納統資源,抓好統計代碼編制與審核,做到應統盡統。(責任單位:市統計局、市市場監管局、市稅務局、市行政審批局) 19.落實領導責任。各市級分管領導加強對分管領域“十強”產業的督促和指導,依據統計部門發布的“十強”產業監測指標報告,及時進行調度部署,跟蹤掌握產業發展情況,制定政策措施,推進全市“十強”產業健康快速發展。(責任單位: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20.增強考核結果應用。建立與“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和容錯糾錯考核機制,以綜合考評結果為重要指標,加強對縣區、市屬開發區和市直部門單位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落實“十強”產業高質量發展攻堅工作的考核。(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