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突破制約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工作短板和薄弱環節,推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圍繞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目標定位,著力推進傳統產業上層次、新興產業提規模,著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型中小企業和科技型企業,著力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提升企業創新能力。2021年,力爭新增高成長型中小企業3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5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65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200件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35%以上,全省排名較上年提高1個位次,占比提高幅度較上年提高2個位次。2025年,力爭實現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雙翻番”,分別達到700家、1300家,高新技術產業占比達到50%以上,高企數量和高產占比均由全省排名靠后提升到全省中游以上水平。 二、重點任務 (一)完善創新平臺,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能力。 1.加快建設國家級稀土催化研究院、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山東省高端石化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產業高能級創新平臺,凝聚“政產學研金服用”各方面資源,完善“研發-中試-產業化”全鏈條布局,采取“以院帶園”“以院帶基地”模式,率先推進新材料、高效農業、高端石化產業上水平。(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2.深入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計劃,支持企業健全完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研發平臺,推進技術、產品研發和工藝、裝備改造,增強持續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爭取2021年全市30%以上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規范化研發機構。(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3.引進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合作共建黃河三角洲海洋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院,加快推進利華益集團高分子材料研究院、青科大廣饒橡膠工業研究院橡膠工業公共測試服務平臺、北航(北斗)性能測試驗證平臺、中石油管研院東營分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有關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4.集中力量建好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研究生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科學技術研究院、東營產業技術研究院、重質油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東營石油技術與裝備產業研究院、勝利工程高端裝備產業基地等創新平臺,推動勝利油田、石油大學人才、技術資源融入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油地校融合辦,東營區政府) (二)培育創新企業,壯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基礎。 5.選擇200家以上擁有較好創新能力的潛力企業,開展知識產權申請、研發費用歸集、稅收優惠政策培訓和高新技術企業申報輔導等“三培訓一輔導”工作,夯實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基礎。(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財政局、市稅務局、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6.對年產值百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行“一跟蹤兩指導”,逐一調查摸底,建檔立卡,跟蹤分析。指導有條件的企業集團進行業務拆分,剝離優質資產成立高新技術企業。指導符合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研發支出強度較大的石油化工企業,積極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7.對創新能力強、市場效益好的優質科技型企業建立“一庫三清單”,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庫,運用科技項目、平臺、人才等三張工作清單,強化創新資源投入,促進其向高新技術企業轉型發展。(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8.對全市銷售收入前十位的龍頭高新技術企業,聯合相關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提供“靶向”服務,及時紓解企業發展難題,保障龍頭高新技術企業正常運營,穩定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預期。(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稅務局、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三)加強載體建設,厚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沃土。 9.以創建國家高新區為目標,實施東營高新區“補短趕超”計劃。瞄準石油裝備、海工裝備兩大方向,聚焦石油勘探、開發、鉆采、儲運四個環節,圍繞高端陸地石油裝備、海洋石油裝備、非常規油氣裝備三大領域,大力發展深層陸地石油裝備、大型作業設備、非常規油氣裝備、高端智能化井下工具、油氣開發設備配套產品、節能減排裝備等六大類高端石油裝備,打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示范區。2021年重點建設威飛海洋300套/年海洋水下生產系統、東營勝利石油科技創新園等項目。(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東營區政府) 10.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布局建設新材料產業園,壯大功能陶瓷材料、銅基新材料、先進復合材料、高性能纖維材料、稀土催化材料五大產業,重點抓好山東國瓷年產5000萬升汽車尾氣凈化用蜂窩陶瓷產業化、合盛銅業年產5萬噸新能源高性能電子銅箔、欣邦電子年產2000噸聚酰亞胺薄膜、東珩國纖高性能氧化鋁纖維、年產1200萬升催化劑涂覆等項目建設。(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11.東營港經濟開發區圍繞高端煉化一體化,延伸芳烴產業鏈條,擴大乙烯、丙烯產能,積極發展合成樹脂、合成橡膠、合成纖維等化工新材料產業,全力打造高端化工產業集群。重點抓好威聯化學200萬噸/年PX、250萬噸/年PTA及配套工程等項目實施。(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東營港經濟開發區管委會) 12.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平臺,打造高水平科創空間,實現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健全完善全市科技孵化體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13.積極融入區域一體化發展,加強與濟青、京津冀等地技術轉移機構的合作,打造技術轉移節點。參與京津冀魯、蘇浙粵魯和省會經濟圈科技合作,支持政府、企業在人才技術密集城市設立創新中心、創業基地。(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四)實施強鏈補鏈,重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優勢。 14.深入開展產業鏈招商,研究編制產業鏈和技術鏈圖、招商地圖、企業清單庫、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庫等“兩圖兩庫”,對接生成一批具有較強引領性、帶動性、根植性的產業龍頭企業和產業鏈“補短板”項目,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延鏈補鏈壯鏈。(責任單位: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15.實施“優勢產業+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推進機器換人、數字化與智能工廠建設、智能制造示范提升“三大工程”,推動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重點建設天弘化學智能化改造項目、海科瑞林公司智能化工廠項目、聯合石化卓越智能工廠智能制造項目、亞通石化智能化工廠升級項目、匯宇新材料碳素智能化改造項目、勝機石油裝備智能化技改項目、永利精工高端油井管智能制造項目、廣饒吉星輪胎有限公司全流程智能評測項目、賽輪(東營)輪胎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高性能半鋼子午胎智能制造項目、佳美(山東)高性能綠色環保智能制造子午胎項目等。(責任單位: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16.支持新發藥業、鳳凰制藥、亦度生物等龍頭企業開展生物藥、化藥、中藥、原料藥研發,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協作,培育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加強與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等涉海生物醫藥研發機構的精準對接,加快海洋生物醫藥領域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和落地實施;依托陸海藍圣、諾康生物、廣元生物等企業,加快海洋功能性食品及衍生品研發;依托墾利省級農業高新區,規劃建設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園,吸引生物醫藥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科研機構及高層次人才向園區聚集。(責任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17.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積極融入國產大飛機和北斗導航國家戰略,持續深化與中國商飛、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外航空航天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的戰略合作,重點發展航空制造、航空服務保障、航空運輸、北斗導航應用等產業。河口區深化與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戰略合作,加快東營航天科技復合產業示范基地項目建設,推動航天新型材料、天地往返飛行、衛星數據深加工、雙極離子空氣治理等航天技術落地轉化,培育壯大航空航天產業。(責任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河口區政府、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 (五)引進高端人才,增強高新技術產業智力支撐。 18.加強頂層設計,繪制“人才地圖”與“產業地圖”,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需求與高端人才供給精準匹配,加大引進產業領軍人才及團隊力度。(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投資促進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19.推廣國家稀土催化研究院“平臺+項目+人才”的集成引才模式,支持有條件的縣區、開發區聯合高校院所,建立分支機構、產業技術研究院或科學家實驗室,大力引進國內外頂尖人才及其團隊。(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投資促進局) 20.深入開展校企對接、創業大賽等人才延攬活動,支持企業打造“高校+院所+企業”的協同育才機制,培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團隊。(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科技局、市投資促進局) 21.構建“政策+環境+服務”留才模式,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打造政策驅動的“強磁場”、擔當服務保障的“店小二”、建設安居樂業的“幸福園”。(責任單位:市委組織部、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縣區政府、市屬開發區管委會) (六)增加要素供給,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動能。 22.加強市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建設,繼續開展“十校百企”科技成果直通車活動,推動高校院所技術成果在我市轉移轉化。(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23.探索建設山東省技術成果交易中心東營分中心,增強省內外科技成果信息交匯,培育發展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紀人隊伍,構建“線上+線下”的技術轉移體系。(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24.鼓勵企業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積極培育專利密集型產業。完善知識產權運營平臺。(責任單位:市知識產權保護中心) 25.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制定科技信貸貼息、獎補等政策,引導金融資本向創新型企業傾斜,年內新開發科技貸款產品2個,科技信貸企業備選庫入庫企業達到250家以上。(責任單位:市科技局) 26.充分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支持、培育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掛牌或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責任單位:市地方金融監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大財政投入。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適時設立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專項資金,加大“卡脖子”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投入。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提高企業自籌資金與財政科技資金配比,引導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研發投入。 (二)建立聯動機制。建立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聯動和上下協同,定期開展高新技術產業調度分析,研究解決重大問題。探索領導干部聯系重點企業制度,為企業發展提供精準服務。 (三)強化督導考核。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統計監測體系,及時分析研判動態情況,研究制定針對性措施。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研發投入強度納入創新型城市建設考核指標體系,逐步提升考核權重,拉開考核檔次。 (四)完善容錯機制。對在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培育、認定、管理過程中以及在科技創新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偏差和失誤,只要不違反黨的紀律和國家法律法規,勤勉盡責、程序合規、未謀私利,能夠及時糾錯改正的不作負面評價,免除相關責任或從輕減輕處理,營造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
|